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父母教育不要拿别人的东西,即使家里的亲戚把东西已经塞到我们手里了,还是会被家长十分客气的退回去。我记得在我小的时候,和母亲去亲戚家玩,亲戚非常的热情,走的时候给我手里塞了很多好吃的,我特别想要,但是母亲一直客气,拽着我的手说“不用了,不用了”。我记得当时母亲是这样给我解释的,“别人只是跟你客气一下”。
以我当时的理解就是,别人只是跟你客气一下,那么别人就不是真的想给你,如果不接受的话别人会十分高兴。但是自从学了心理学之后我才明白,别人跟你客气是因为他需要跟你客气,客气是他跟你之间产生连接的一种方式,如果你接受了他的东西,那么你们之间就会因为这个东西而产生连接,以后他还会以各种理由来麻烦你,拜托你一些事情。如果没有接受这个东西,那么会给别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:你不希望和我产生关系,那么以后我就没有理由再去麻烦你了。
在生活中有很多小孩都被这样教育过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之前咨询室来的一个咨客,一个22岁的女孩,从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,她的母亲是一个特别自卑的人,从来不敢向人提出自己的要求,但是自己对别人却特别的好。来访者有个姨妈,是开小吃店的,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,当初姨妈开这个小吃店的时候缺钱,母亲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帮着姨妈开店。夏天的时候,来访者和母亲去姨妈家店里看望姨妈,当时天气特热,姨妈就给来访者拿了瓶冰镇饮料,在喝的时候来访者的母亲就在一旁说“不要拿,不要拿”。因为天气特别热,来访者还是拿过来喝了,她觉得一瓶饮料喝了就喝了,也不会给姨妈造成多大的经济负担。因为姨妈家里是卖炸鸡的,来访者也比较喜欢吃这些油炸食品,在她们要回家的时候,姨妈就给来访者炸了一些鸡柳和鸡块让来访者带着,但是母亲一直推脱不让来访者拿。为此来访者就十分生气。
据了解母亲是那种特别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,即使他们去饭店吃饭服务员忘记拿筷子,母亲也不愿意麻烦服务员,而是选择自己去拿筷子。母亲觉得自己为别人付出,让别人领自己的人情,她的心里会比较舒服,如果自己欠了别人的人情,她就会变的非常的不安,不知道该如何回报别人。
从母亲和别人相处的模式中可以看出,母亲的自我价值感特别低,她总是在帮助别人,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别人的认可,在别人的认可中找到自己的价值。但是母亲在通过这些事情实现自己价值感的时候,忽略了别人的需求。当她提供帮助给别人的时候,别人的内心会觉得亏欠的。在一段关系当中获得帮助的一方,都会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来回报这个人,如果连回报的机会都不给对方的话,对方会觉得自己在这场关系中是没有价值的,对方的价值长期得不到认可,就会让这个人觉得你是不许要我的。
前两天接了这样一个咨客,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,她对身边的人都非常的好,朋友有什么需求她都会满足,在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她很少给朋友提出要求,她担心自己提出要求会破坏这段关系。最近她在考事业编制,但是考试的结果不是很理想,她心里很不痛快,就想给她的一个朋友打电话,她想让约朋友出来聊聊天,安慰安慰她,但是朋友觉得太热了不愿意出门。最后还是来访者到了这个朋友所在的学校,虽然两个人见面了,但是来访者的情绪非常不好。
来访者描述,她和朋友相处的时候,一直都是自己给朋友打电话,朋友从来都没有主动找过自己,她一直觉得她是在讨好朋友。其实在这段关系一开始她们之间就存在着不平等,来访者一直是付出的一方,但是自己却从来都不敢给朋友提出要求,长此以往,朋友就会觉得自己不需要付出,来访者也会因为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而产生愤怒。
要维持一段关系,两个人之间的地位是要平等的,只有这样这段关系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。无论是与亲戚还是朋友相处,一方付出自己的好,另一方就需要做出一些回馈,这样彼此在这段关系中都能获得价值。